偶然聽見電臺播出的華語正音節目,讓我想起曾經我有過一個這樣不愉快的經歷,就是在N年前剛剛來到都門求學的時候,有一次在一群新朋友面前當眾被一個人奚落。那時,我們大家就都在聊天,就我在說話的時候,他突然就爆出了一句:“小姐,妳說話很中國腔咧~你說甚麼我都聽不懂。妳不可以用馬來西亞的人的方式講話咩?”頓時,我愣在哪里久久都不能言語,氣氛也尷尬極了。
自小在南馬長大的我,因為受到新加坡電視臺的華文節目影響至深,而且當時新加坡正是推廣講華語運動的熱潮;加上我媽那時很喜歡租借中國電視劇像紅樓夢/西游記的來看,所以也多少學到了字正腔圓的華語。我從來沒有覺得我說話的語調有甚麼不對,也從來沒有人說過我說華語的語調有甚麼不對,直到那天“嗰條友仔”告訴我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我竟然有給人在“裝腔”的印象。
所謂馬來西亞式的華語,在來到吉隆坡之前我是完全不懂得的。我就是一味的照著自己說話的方式。甚麼叫做馬來西亞式的華語呢?我的一位擅長說馬來西亞華語的朋友給了我一個很好的例子--曾經有個中國人向他問路,他這樣回答:“你hor……一路行(讀hang,第三聲,廣東話)到Tok,再轉左手邊,直直走就到了(要讀liao,第三聲)。
那個中國人傻眼的看著他,他真的不懂要“Hang”到哪個“Tok”……
還有些例子,比如:
妳喜歡劉德華啊?我“馬”是喜歡咧~那個“馬”,是“也”才對吧?
我“Baru”才知道她上個月結婚了~Baru,是“才”才對吧?
諸如此類的等等,還有很多,我一時想不到了。
後來我漸漸的學會了一些馬來西亞式的方式,沒有人再說我“裝腔”。為此,我還高興了好一陣子。結果有一次回想遇見一位朋友,她說:“怎麼?妳很久沒有說華語了嗎?怎麼好像變得不太會說華語?妳的華語有點退步了耶~”我又再度愣在哪里……所以至此之後我都盡量說正確的華語,卻印證了“學壞三天,學好三年”是一個事實。一旦習慣了,真的很難糾正過來。目前,我有時還是會不小心就說不純正的華語。
最近我還發現一個怪現象,就是有些所謂的Y世代喜歡玩兒字音。兒字音是北京腔的一種特色,可是Y世代玩弄的兒字音又是一回事兒。(接下來我的寫法會很怪,不像我,大家忍一下。)
忘了是逛到哪一個部落格兒,作者寫的文章兒還讓人覺得還蠻有趣兒。那個人兒和一大堆的朋友兒-xx兒、YY兒和zz兒去了商場之類的,然后大家在某知名餐廳慶祝生日兒。感謝某某兒請吃壽司兒……
好吧~就算是我老了不能接受吧?但還是覺得這種表達方式還真是奇怪。想學京片子的兒字音找個老師好好學,隨便在任何名詞動詞形容詞后面放個兒是不會讓人覺得你的華語很標準的……或者你想借此嘲笑說京片子的人?
其實我想說無論任何語言,純正而認真的運用是對那種語言的尊敬與認同。華語就是華語,沒有屬于任何區域的。南腔北調或許有所不同,但是,說標準的華語,絕對不是裝腔作勢。若是時間能夠回頭,我想我當時不會再停在尷尬的沉默。而是笑著回答:“抱歉,您聽不懂嗎?那麼您真的需要去上上華語訓練班了。”